調查|逾半SEN小學生在校不快樂 女生健康較差、男生欠「樹窿」
六所主流小學問卷 逾200名SEN學童參與
是次調查由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「ZebraGo斑馬線」團隊與香港教育大學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合作進行,於2025年9至10月期間,在本港6所不同地區的主流小學收集數據。對象為就讀小四至小六、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學生。
研究團隊共派出220份問卷,回收有效問卷203份,回收率達92.3%。調查以五個範疇衡量學童的主觀幸福感,包括: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、自主權與親子關係、同伴與社會支持及學校環境,從中了解SEN學童在成長路上面對的實際困難,為日後設計到校精神健康服務提供實證基礎。
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指出,本港SEN個案數字逐年上升,由2019年的27,320宗增至2025年的32,250宗,升幅約18%。在個案持續增加的同時,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童已面對「精神健康海嘯」,情況不容忽視。
運動量不足 半數學生心理健康僅屬一般
在身體健康方面,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SEN小學生在體育鍛煉(例如跑步、行山、踏單車等)方面的評分未達中等水平(1至3分)。
心理健康方面,約一半受訪學生自評只屬中等或以下水平,而當中將近兩成屬較為嚴重狀況(評分介乎1至2分),值得學校及家長特別留意。
逾半不覺得在校快樂 與全港平均水平有明顯落差
在學校環境範疇上,受訪SEN學童在學業成績方面,有較高比例自評未達中等水平,值得關注的是,調查顯示超過一半(54.2%)SEN小學生在學校並不如預期般感到快樂,只得45.8%受訪者表示在校生活「感到非常或極度快樂」。若與衞生署於2023/24學年為全港小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檢查相比,當時約92.4%學生認為學校生活愉快或非常愉快,兩者之間存在明顯落差。
研究團隊又指出,相比一項於2024年在國際期刊《BMC Psychology》發表、針對中國內地中小學生的大型研究,香港SEN學生在多項心理健康問卷維度上得分較低。除「同伴與社會支持」外,各範疇評分達理想水平的比例均不足三成,顯示本港SEN學童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相當迫切。
親子溝通現困難 男生欠樹窿女生健康較差
在「自主權與親子關係」方面,約一半受訪學生在「與父母相處」及「和父母交談」兩項評分中等或以下,反映在這些方面的親子關係出 現困難,學校支援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幫助學生。至於在「同伴與社會支持」方面,約有五成SEN學生的評分處於中等或以上水平。
調查亦從性別角度分析結果。研究指出,男生普遍較欠缺可以傾訴的「樹窿」,較少向他人表達情緒與壓力;女生則在身心健康指標上表現較差,較多出現情緒低落、身體不適等問題。專家認為,校園及家庭在安排支援時,須留意不同性別學生的需要及表達方式,避免將情緒困擾簡化為「不專心」或「行為問題」。
善用4Rs約章 ZebraGo流動車推動幸福感校園
教育局近年推出《4Rs精神健康約章》,鼓勵學校從「休息(Rest)、放鬆(Relaxation)、人際關係(Relationship)及抗逆力(Resilience)」四方面推動學生精神健康。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表示,「斑馬線 ZebraGo」計劃一直致力推廣共融教育和精神健康議題,至今已服務20所學校、近6,000名師生及家長,亦曾遠赴台灣參與社會創新世界論壇,為本地服務引入新角度和國際視野。
